原木桩施工的间距需根据工程用途、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综合确定,以下为常见规范及注意事项:
一、应用场景与间距范围
1. 园林景观工程(如围栏、树池)
间距通常为50-100cm,兼顾结构稳定与视觉效果。采用梅花形或线性排列时,间距不宜小于木桩直径的2倍。
2. 边坡支护与挡土墙
密排式支护间距控制在30-50cm,桩间辅以竹篾或木板嵌缝。松散土层需加密至20-30cm,并采用直径15cm以上的杉木或松木桩。
3. 地基加固工程
软土地基处理时,间距取桩径的3-4倍(常用1-1.5m),梅花形布桩深度需穿透软弱层至持力层0.5m以上。
二、关键影响因素
1. 地质条件:淤泥质土间距缩小20%-30%,砂性土可适当放宽
2. 荷载要求:车辆通行区域需加密至普通区域的1.5倍间距
3. 木桩规格:直径15cm桩间距1.2-2m,20cm桩可放宽至1.5-3m
三、施工控制要点
1. 垂直度偏差应小于桩长的1%
2. 桩顶宜高出设计标高10cm供截桩
3. 接桩部位需错开布置,错开距离≥1m
4. 盐碱地区应进行防腐处理(如沥青浸渍)
注:重要工程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间距,复杂地质需结合灌浆或混凝土连梁增强整体性。施工过程需监测桩位偏移,允许偏差不超过5cm。实际应用时建议委托岩土工程师进行受力验算,确保满足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》(JGJ79-2012)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