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撑杆施工时保证垂直度是确保结构安全和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前期准备
1. 基础平整度控制:施工前需对支撑杆基础进行找平处理,使用水准仪检测基础面高差,偏差应≤3mm。对于混凝土基础,需预留调平钢板或调节螺栓。
2. 材料检验:检查支撑杆直线度,钢管类构件弯曲度应≤1‰长度,组合式支撑需预拼装验证垂直度。
二、测量定位
1. 三维坐标定位:采用全站仪进行三维坐标放样,定位误差控制在±2mm内。重要节点设置十字定位线,并延伸至相邻结构作为参照。
2. 垂直基准建立:每隔5-8m设置垂直基准线,采用0.02mm/m精度的激光铅垂仪投射基准,配合接收靶实时监测。
三、安装控制
1. 分级固定法:采用"初调-精调-终固"三阶段控制。初调阶段使用磁性线坠初步定位,偏差控制在10mm内;精调阶段通过千斤顶微调,精度达±1mm。
2. 临时稳定系统:设置可调斜撑(角度45°-60°为宜),每根支撑杆不少于2组互成90°的临时支撑,采用扭矩扳手控制预紧力。
四、动态监测
1. 实时监测系统:安装倾角传感器(精度0.01°)和应变片,通过无线传输实时显示垂直度变化。设置预警阈值(通常为设计值的50%)。
2. 环境补偿:考虑温度变形影响,钢构件按1.2×10⁻⁵/℃计算补偿值,高温时段(>35℃)暂停精度作业。
五、特殊工况处理
1. 分层浇筑控制:混凝土支撑施工时,分层浇筑厚度≤500mm,振捣器距杆体≥300mm,拆模后立即复测垂直度。
2. 风振抑制:在6级以上风况时,增设风缆系统,缆绳与地面夹角≤30°,预张力为破断强度的15%-20%。
六、验收标准
垂直度允许偏差按结构类型区分:钢结构≤H/1000且≤15mm,混凝土结构≤H/750且≤20mm(H为支撑高度)。验收时使用2"级电子经纬仪进行正倒镜观测,取平均值作为终结果。
施工后需进行72小时持续监测,重点关注每日温差时段的变形数据。通过全过程控制,可确保支撑体系垂直度满足设计要求,为上部结构施工提供可靠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