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桩木经过防腐处理后,颜色通常会发生一定变化,具体变化程度和表现形式取决于防腐剂的类型、处理工艺及木材本身特性。以下是相关原因的详细分析:
1. 防腐剂成分导致的显色反应
常用防腐剂如CCA(铜铬)会与木材中的单宁酸发生化学反应,使木材表面呈现灰绿色,尤其在松木等软木上更为明显。ACQ(季铵铜)防腐剂则会使木材偏向浅绿或棕色调,颜色变化程度与铜离子浓度呈正相关。油基防腐剂(如杂酚油)会渗透至木材深层,使整体颜色加深至棕黑色,并带有油性光泽。
2. 处理工艺对颜色的影响
高压浸注工艺会使防腐剂深度渗透,导致颜色变化均匀但较明显。常压处理的木材可能出现或条状色差。热处理防腐法(如热改性木)通过高温碳化木质素,会使木材整体色调变深,呈现咖啡色至深褐色,同时增强纹理对比度。
3. 时间与环境因素的二次显色
新处理木材在暴露初期(3-6个月)会发生明显褪色,铜系防腐剂经紫外线照射后绿色调逐渐减弱,终稳定为灰褐色。潮湿环境中,防腐剂中的金属成分氧化会引发局部变黑现象。北方干燥地区木材颜色稳定性优于南方高湿环境,年色差值可达ΔE 5-7。
4. 颜色调控技术应用
可通过添加氧化铁颜料(添加量0.5-1.2%)将防腐木预制为红褐色系。后处理采用水性涂料(固含量≥45%)可使颜色保持周期延长至5-8年。对于古建修复项目,使用仿古着色剂配合防腐处理,可实现颜色偏差控制在ΔE≤3的修复标准。
实际工程中,建议在施工前制作样板进行300小时氙灯老化测试,预测3年后的颜色变化趋势。通过科学选择防腐体系(如铜唑防腐剂CA-B的色差ΔE比传统CCA低40%)和表面处理工艺,可有效控制颜色变化在ΔE≤15的可接受范围内,满足不同项目的景观美学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