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木桩经防腐处理后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化,这是由防腐工艺的材料特性与反应机制决定的。具体变化程度取决于处理方式、药剂成分及木材种类三大因素。
1. 化学防腐剂处理
采用CCA(铬化)或ACQ(铜铵化合物)等水溶性防腐剂时,药剂中的金属离子会与木材中的单宁发生络合反应,导致颜色明显加深。CCA处理后的木材常呈现灰绿色,ACQ则会使木材变为浅绿或黄褐色。渗透深度直接影响色差程度,截面边缘比芯材颜色更深。此类化学处理后的色泽稳定性较高,紫外线照射下褪色幅度小于未处理木材。
2. 物理改性处理
热处理(Thermal Modification)通过高温蒸汽改变木质素结构,使木材整体变为均匀的咖啡色或深褐色,类似轻度炭化效果。深度炭化处理则会使表面形成炭黑色泽,呈现出的哑光质感。这类物理改性产生的颜色变化具有性,且能提升木材的尺寸稳定性。
3. 表面涂层防护
使用桐油、木蜡油等渗透型涂料时,颜色变化较小,仅会加深原有木纹的对比度。而防腐漆涂装会完全覆盖木材本色,需通过调色实现特定装饰效果。透明水性漆虽能保留部分原木质感,但仍会产生琥珀色光泽。
4. 后续色变控制
处理后的木桩在户外使用中,受紫外线与雨水冲刷会产生自然褪色。建议每年使用固色剂进行维护,或在施工前进行预氧化处理以降低色差。对于景观工程中要求保持原色的项目,可选用微纳米级防腐剂进行真空浸渍,配合紫外线吸收涂层,能将色差控制在5%以内。
从工程实践看,防腐处理引发的颜色变化属于正常现象,不影响结构性能。通过预处理试样比色、优化药剂配比,可在防腐效能与美学需求间取得平衡。现代防腐技术已能实现从浅黄到深棕的多层次色彩选择,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。